文/孙海帆
(66)钱家(3):“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的家人
位于浙江省的北部、长三角南端的绍兴,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享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春秋战国时期,绍兴(会稽)是春秋五霸中越国的都城。
图片
绍兴风光
绍兴名人荟萃,仅近代就有徐锡麟、陶成章、秋瑾、周树人、周作人、蔡元培、许寿棠、夏丏尊、胡愈之等近代史绕不过去的人物,当然,还有被一位“被绕过去”的人。
图片
官网上介绍的绍兴近现代名人
这个人叫徐树兰,除了绍兴当地的文史对他多有研究和纪念,于大多数国人而言他默默无闻,甚至在绍兴官网上的“著名人物”一栏中也没有他的名字。
图片
徐树兰塑像
其实,前面提到的绍兴名人大多数不是徐树兰兴办的“绍郡中西学堂”(绍兴一中前身)的学生、就是学堂的总理(校长)和教师,而且都曾是他兴办的“古越藏书楼”的读者,“古越藏书楼”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图片
在清朝往上的数千年,官府、学府和读书人都有藏书的雅好,而“藏而不宣”也就是藏书秘而不宣、子孙独享、不对外出借却是主流,但是,徐树兰却“不以所藏私子孙,而推惠于乡人”(张謇评语),他在1900年到1902年花巨资近三万二千两,捐献私人各类藏书7万余册,创办了古越藏书楼并于1904年向公众开放,这无论于当地还是“大清”乃至其后的民国及共和国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善事。
图片
古越藏书楼外景
学术界都认为,徐树兰一手创办的古越藏书楼在我国图书馆发展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
---第一个将私人藏书“公于一郡”、“变一人书为万人书”,打破了我国数千年来“藏而不宣”的传统观念;
---徐树兰既反对“详古略今”,也不赞成“尚古篾今”,第一个提出“存古开新”的图书馆办馆宗旨;
---古越藏书楼第一次用学部、政部替代传统经史子集分类方法,开创了我国全新的图书分类法;
---徐树兰亲手制定方便读者用户的《古越藏书楼章程》,是我国近代图书事业的第一部管理文件。
这一系列创造性第一,奠定了古越藏书楼在我国图书馆发展进程中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开创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新局面。
图片
徐树兰1902年制定的《古越藏书楼章程》封面
虽然古越藏书楼名字取得古色古香,但徐树兰却是按照当时的“国际标准”来打造这座图书馆的,在《古越藏书楼章程》的前言中他就写到:“泰西各国讲求教育,辄以藏书楼与学堂辅以而行(徐树兰在1897年已在绍兴兴办了绍郡中西学堂),都会之地,学堂既多,又必建藏书楼,恣人观览。英、法、俄、德诸国收藏书籍之馆,均不下百数处。伦敦博物馆之书楼,藏书之富,甲于全球,一切有用之图画报章,亦均分类藏弆。阅书者通年至十余万人。”极力言说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经验”。
图片
徐树兰于1902年撰呈清廷的《为呈明捐建绍郡古越藏书楼恳请奏咨立案事》呈文
在“章程”中,徐树兰还对图书的收集与管理、借阅作出了颇具“现代感”的规定,以室内阅览为例,《章程》规定除万寿节、新年、中秋、清明等节日外,每天均对外开放。在人员配备上,藏书楼设总理、监督、司事、门丁、庖丁和杂役各一人,设司书两人,一人负责图书借阅,另一人负责报章借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藏书楼在后勤服务上也十分周到,《章程》规定:“阅书者如欲饮茶,茶由本楼供应”、“阅书者如欲用膳,其膳资理宜自备,本楼雇有庖丁,亦可承办。”也就是说来藏书楼的读者饿了有饭吃,渴了有茶饮,这也是现代的“书吧”、“书城”服务配套的鼻祖。
图片
现留存于绍兴图书馆四十余只古越藏书楼书柜
遗憾的是,在1902年藏书楼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和筹备期间,徐树兰这位绍兴乡贤,维新、新型农业、慈善事业和教育先驱却在64岁溘然长逝,未能看到两年后绍兴读书人在古越藏书楼开放时奔走相告的欢欣景象。弥留之际,他邀集乡绅马传煦等,郑重出示了《为呈明捐建绍郡古越藏书楼恳请凑咨立案事》呈章一本,《古越藏书楼章程》一本,《古越藏书楼书目》六本,照绘楼图一册;并嘱咐儿辈必须继承父业,办好书楼,待儿辈应承后安然瞑目长眠。
图片
慈溪孝廉冯一梅于1904年编印的《古越藏书楼书目》
徐树兰去世后,他的长子徐元钊继承父亲遗志将藏书馆按计划向社会开放,后随着时局的变化,藏书楼几经关停和重新开放,馆名也数次变更,现在成为绍兴图书馆前身的一部分。
图片
绍兴图书馆外景
辛亥革命后,古越藏书馆因乱世停办,1916年,徐树兰次子徐尔谷呈教育部批准,将藏书馆再次开放,而在1906年,徐尔谷的女儿徐婠贞结婚了,男方是刚入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的、日后成为“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的钱玄同。因为这段婚姻钱玄同之同父异母的兄长钱恂“自降了辈分”,其实他和蔡元培、徐尔谷是同窗,三人都是龙门书院的学生,他们的老师就是钱三强的爷爷钱振常,7年后,钱玄同第三个儿子在绍兴徐家祖地栖凫村出生,他就是后来成为苏州何家女婿的著名科学家钱三强。
图片
钱三强出生地绍兴栖凫徐家老宅
钱玄同出自“吴兴钱氏”一脉,祖籍地是绍兴西北部、太湖南岸的湖州鲍家山钱家浜(今湖州市道场乡),离徐树兰老家绍兴栖凫不过100多公里,两家可以算比较“正宗”的老乡,不过,尽管有同乡之谊,思想新潮的钱玄同却是被他的大哥钱恂以包办婚姻的方式让他和徐婠贞成婚的,当时钱玄同一百个不愿意,但是他父亲钱振常已经去世,长他34岁的大哥钱恂是一家之主,钱玄同不敢违兄命,很憋屈地进了洞房,钱玄同没想到,他牺牲了个人对婚姻的自由选择,却让他成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钱三强的之父。
图片
钱三强与父亲钱玄同、母亲徐婠贞合影
如果穿越到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在“中央机关”可以经常听到浙江、江苏的湖州、绍兴、常熟、太仓、苏州等地的口音,因为当时确有不少南方人因“金榜题名”进京为官,这中间有很多人是钱三强家的祖辈和亲戚。
图片
中年时期的钱三强
钱三强的爷爷钱振常是同治六年举人,官至札部主事、中宪大夫;钱振常之兄钱振伦是道光十八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钱三强大伯钱恂虽没有进士的“学历”,却早年因被薛福成和张之洞赏识和栽培,后出使日、英、法、德、荷、俄、意等国任参赞和公使,是晚晴著名的外交家和民国早期思想开明的学者;
图片
钱恂画像
自晚清钱振伦、钱振常兄弟得中进士以来,吴兴钱氏家族书香延绵、名人辈出,除了钱玄同、钱三强父子,男性中还有钱振常之孙、钱恂之子翻译家钱稻孙和钱振伦之孙、钱曾同之子、国学大师钱仲联。而在女性中最为杰出的就是钱恂的夫人、钱三强的伯母单士厘。
图片
单士厘(1863年-1945年)
单士厘出生于浙江嘉兴的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即受到良好的家教,嫁给钱恂之后,她以外交使节夫人的身份,随丈夫出国长达10年,足迹遍布德、法、意、比、日、俄以及埃及、希腊等国,以一双“三寸金莲”成为中国最早游历世界、并且从旧式女性转变为新女性的代表人物。在海外期间,她不仅饱赏世界各国风情,还将所见所闻写成《癸卯旅行记》(她是最早写外国游记的中国女性)、《归潜记》等著作,向中国介绍日本和欧洲,其中首次向中国读者介绍了俄国作家托尔斯泰。
图片
单士厘精通日语且对日本社会有深刻的了解,她根据自己对日本教育的深入研究,提出“新女子教育观”,即从倡导男女并重的角度,将教育提到改善全体国民素质的高度来论证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她说:“要之教育之意,乃是为本国培育国民,故男女并重,且孩童无不先本母教。故论教育根本,女尤倍重于男。中国近今议论教育矣,但多从人才一边着想,而尚未注重国民。”
为此,她不但积极投身女性教育活动,还撰写过《家之宜育儿简》、《懿范闻见录》、《女子教育论》《新编家政学》、《清闺正始再续集》等著作,是那个时代著述颇丰的知识女性和学者,当然,她注定还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她的支持下,她的儿子钱稻孙去日本留学,她把儿媳包榴仙也送去了日本,结果,包榴仙成为第一位赴日本留学的中国女留学生,包榴仙后来还接了一位绍兴女生来日本留学,这个女生就是“鉴湖女侠”秋瑾。顺便提一句,包榴仙还有位侄子是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服装设计收藏家包畹蓉。
图片
位于上海奉贤的“包畹蓉中国京剧服饰艺术博物馆”
于姻亲关系而言,钱家有一门“紧密型”姻亲在朝廷位高权重,这就是来自江苏常熟的翁氏家族。钱家与翁家多有联姻。钱三强大爷爷钱振伦的夫人是翁端恩,他是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的女婿,也是清廷两朝帝师翁同龢的姐夫。后钱振伦又将自己的三女儿钱云辉嫁给常熟俞钟銮,俞钟銮的母亲翁寿珠是翁端恩的姐姐,这是钱家与翁家的一对“近亲婚姻”,而在多年后,钱恂的孙女钱曼新又嫁给翁氏后代翁之龙,钱、翁联姻因此佳话连连。(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采风问俗效力家乡—徐树兰家族研究》(绍兴市图书馆蔡彦)
《钱玄同:“真的猛士”真性情》(钱虹)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编写,在此感谢!若信息有误,欢迎留言指正,照片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即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